參考消息網10月10日報道 香港《南華早報》10月8日發表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蔡名照撰寫的文章《習近平的講話為世界提供更好瞭解當代中國的機會》。
  文章稱,在習近平成為中國最高領導人以來的不到兩年時間里,他將國家引向了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新征途。
  文章說,現在,收錄了他的近80篇文章的《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一書首次以包括英語在內的多語種版本出版發行。此書全面系統地回答了中國面臨的重大問題,併為國際社會提供了一個瞭解中國的獨特機會。
  事實上,此書不僅談了中國的事情,也涉及整個世界。通過閱讀此書,讀者將會對中國新領導層的思路和戰略產生清晰的瞭解,感受中國發生的巨大變化,並開始理解中國人民的夢想和追求。
  文章稱,更為重要的是,中國之外的人們將能夠理解中國從哪裡來、向何處去以及這一切對他們自己意味著什麼的問題。
  習近平在履職伊始就表示,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是“發展中國、穩定中國的必由之路”。他承認“這條道路來之不易”。
  今天,中國的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位。與此同時,中國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排在世界第80位左右,這表明發展中存在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
  文章稱中國領導層提出了富有創見的思路和舉措,以確保實現更加令人鼓舞的發展前景。習近平宣告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他表示,中國夢的本質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在全球化的時代,中國夢也是與世界各國人民的夢想相通的。
  在推進改革的過程中,中國面臨著艱巨的挑戰。此書收錄的文章展示了習近平和他的同事們在剋服困難的過程中所表現的膽識和智慧。在習近平看來,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
  去年,中國提出了涉及15個領域、330多項措施的重大改革方案。書中對全面深化改革目標任務和路徑方法的論述將使讀者認識到當前改革的艱巨性和複雜性。
  文章認為,習近平在處理問題時所表現出的果斷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用他的個人背景來解釋。他在青年時代就體驗到了饑寒交迫的農村生活的艱辛,他在成為國家主席之前經歷過不同工作崗位的磨練。他的經歷加深了他對於人民的生活狀況及期待的理解。
  此書記錄了習近平對貧困地區的走訪。他在這些走訪中聽取民意,確定民眾的需求,並強調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性。他還表達了讓人民群眾參與到治國理政過程的每一個步驟的承諾。他的政府最先做的事情之一就是推行打擊腐敗、改進官員作風和密切聯繫群眾的八項規定。
  在最近幾十年裡,中國的國力和國際地位大幅提升。意料之中的是,面對中國的發展壯大,中國之外的許多人心態日趨複雜。此書用了5個專題的篇幅對這些關切作出回應。
  習近平強調,走和平發展道路是中國的戰略抉擇,這項政策不是權宜之計,也不是空洞的外交辭令,而是從對中國曆史、現實和未來前景的客觀判斷中得出的結論。鑒於這條道路對中國和世界都有利,中國沒有任何理由不堅持走這條道路。
  在書中,習近平闡述了“命運共同體”、“新型大國關係”及“親、誠、惠、容”等理念。
  文章稱,習近平善於講故事。他的文化積澱和豐富生活閱歷形成了一種真誠坦率、平實生動的文風。他用“鞋子合不合腳,自己穿了才知道”的比喻,來說明一個問題:關於道路是否合適,只有走在道路上的人們才有發言權。
  文章最後認為,在打擊腐敗方面,他用“‘老虎’、‘蒼蠅’一起打”來表明對於違法行為的零容忍態度。在布魯塞爾訪問時,他曾用“中國人喜歡茶而比利時人喜愛啤酒”,來說明不同文明相互包容和相互借鑒的理念。
  【延伸閱讀】張維為:瞭解習近平治國理政觀點 把握中國大勢
  參考消息網10月10日報道 外媒稱,瞭解習近平治國理政的許多觀點,對於外界瞭解中國發展的大勢,瞭解中國道路和中國理念都極有參考價值。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10月9日報道,復旦大學中國發展模式研究中心主任、上海社科院中國學所所長張維為當日在該網撰文稱,過去三十來年,中國發展之快、變化之大,可謂人類歷史上所罕見。三十多年,外界對中國悲觀的預測幾乎都錯了,樂觀的幾乎都對了。原因是悲觀者誤判了中國發展的大勢。
  中國今天發展的大勢是什麼?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會同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國外文局編輯的《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上個月底剛出版。書中為這個問題提供了答案。
  文章稱,答案就是中國將從人民的整體和長遠利益出發,深化改革,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真正現代化,取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完全成功。
  習近平強調這一切的出發點是“為了人民的福祉”,“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我們的力量源泉。改革開放之所以得到廣大人民群眾衷心擁護和積极參与,最根本的原因在於我們一開始就使改革開放事業深深扎根於人民群眾之中”。習近平治國理政的一個重要特點是瞭解民情,抓住重點,以點帶面,推動中國的全面進步。
  文章稱,書中介紹了習近平主持制定的宏偉改革藍圖,它涉及15個領域、330多項較大的改革舉措,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等各個方面。在介紹中國改革藍圖的同時,也介紹了這一改革藍圖的制定過程,有助於讀者瞭解中共中央的決策過程,這是一種“新型民主集中制”,中國過去三十多年的迅速崛起離不開這種新型決策制度的成功。
  文集也闡述了習近平治國理政的許多觀點,包括關於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係,政治、經濟和社會改革的關係,中央和地方的關係,內政與外交的關係等,包括關於改革開放、創新驅動、外交方針、國防建設、群眾路線、反腐倡廉、選賢任能等許多問題的論述,這一切對於外界瞭解中國發展的大勢,瞭解中國道路和中國理念都極有參考價值。
  這本書收集了習近平關於中國與外部世界關係的大量論述。這些論述已經或正在融入中國今天的戰略方針和外交政策之中。例如,他從中國文化的視角出發,提出了許多獨具中國文化特色的外交理念,在中國與鄰國的關係中,他倡導“親、誠、惠、容”的理念,他強調中國對外關係中要有正確的義利觀。
  他提出了建設“新型大國關係”、“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等一系列具體的共贏戰略。他認為各國應該“共同推動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係”,應該“堅持國家不分大小、強弱、貧富一律平等,尊重各國人民自主選擇發展道路的權利,反對干涉別國內政,維護國際公平正義。‘鞋子合不合腳,自己穿了才知道’。一個國家的發展道路合不合適,只有這個國家的人民才最有發言權”。
  文章最後認為,這本著作相當全面準確地反映了習近平的哲學觀、為政觀、改革觀、歷史觀和國際觀,展現了他治國理政的主要思路和風格,確實值得所有關心中國的人士細細品讀。
  (2014-10-10 11:37:43)
  【延伸閱讀】透視習近平周邊外交理念:親誠惠容打造命運共同體5月21日,亞洲相互協作與信任措施會議第四次峰會在上海世博中心舉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迎接與會領導人時與俄羅斯總統普京握手。中新社發 廖攀 攝5月21日,亞洲相互協作與信任措施會議第四次峰會在上海世博中心閉幕。亞信主席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亞信倡議國哈薩克斯坦總統納扎爾巴耶夫、亞信上屆主席國土耳其總統特別代表、外長達烏特奧盧共同會見記者。中新社發 湯彥俊 攝
  中新網北京10月10日電 題:透視習近平周邊外交理念:親誠惠容打造命運共同體
  記者 闞楓
  從去年3月至今,習近平就任中國國家主席後的外訪路線,近半落足在中國周邊。他的諸多外交創新,以及在周邊國家的系列演講,也凸顯出中國外交戰略對於周邊國家的側重。
  “親、誠、惠、容”,一年前,習近平曾以此定調新時期中國周邊外交理念。一年過去,回顧習近平的周邊外交動作,亦能透視中國外交深耕周邊的新思路。
  習近平出訪路線側重周邊 中國周邊戰略全面提升
  一年前的10月,中國高層以高規格專門召開了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確定今後5至10年周邊外交工作的戰略目標、基本方針、總體佈局,明確周邊外交工作思路和實施方案。
  在那場被輿論稱為“中國周邊外交頂層設計”的會議上,習近平在講話中,將中國周邊外交的重要性提高到民族復興的高度,並指出要與周邊國家“講平等、重感情;常見面,多走動”。
  一年時間過去,觀察習近平就任中國國家主席之後的外交路線圖,他亦在用實際行動踐行著中國與周邊國家的“常見面、多走動”。習近平在中國外交上的諸多創新也體現著他對“周邊”的高度關切。
  自去年3月以來,身為中國國家元首,習近平已踏足全球近30個國家。其中,從中亞到東南亞,從東北亞到南亞,習近平的外訪路線圖中,周邊國家占據近半。
  其中,去年3月,習近平將俄羅斯作為就任國家主席後的首訪國,今年2月,習近平又專程出席在俄羅斯索契舉行的冬奧會開幕式;今年6月和8月,習近平又分別專程出訪韓國和蒙古國……在上述習近平創造的諸多中國外交創新中,到周邊國家“走親戚”式的訪問備受外界關註。
  此外,去年4月,習近平參加博鰲亞洲論壇,其中超過半數與會國是周邊國家;今年5月,10個周邊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來華參加亞信峰會,習近平與他們進行會晤。在中國主場舉辦的多邊外交平臺上,習近平依舊註重與周邊國家的互動。
  在外交學院教授蘇浩看來,習近平的出訪路線透視出,中國外交戰略正在經歷某種程度的轉型,周邊外交在整體外交戰略中的地位明顯提升,周邊外交的“首要”地位得以真正凸顯。
  “雖然我們一直說‘周邊是首要,大國是關鍵’,但是,過去中國的外交,著重關註包括中美關係在內的大國關係,可以說周邊外交要服務於大國關係,但是,現在以周邊外交為統領的外交戰略正在出現。”蘇浩向中新網記者表示,中國全面提升周邊外交,一方面有著地緣戰略的考慮,另一方面則是服務於自身改革發展需求。
  “親誠惠容”定調周邊外交理念 打造命運共同體
  在全面提升周邊外交戰略之際,中國新時期開展周邊外交秉持什麼理念?習近平對此有著深刻的思考。
  一年前的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用“親、誠、惠、容”四個字來定調新時期周邊外交理念,他還要求“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的事,增強親和力、感召力、影響力”“讓命運共同體意識在周邊國家落地生根”。
  一些專家學者分析,習近平“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這既是對新中國60多年睦鄰友好政策的總結,也凸顯著中國傳統文化的智慧。
  “以往中國的周邊政策多是提‘互利共贏’,但是,這往往被外界解讀為中國發展周邊關係多是以利為主、利益驅動。中國傳統上註重鄰裡之情,現在用‘親、誠、惠、容’來闡釋周邊理念,就把中國與周邊的關係進一步提升到情感高度,用‘情’粘合、塑造中國同周邊在利益、責任和命運三方面的共同體意識。”
  蘇浩分析,上述周邊外交的四字理念,實際上是中國新一屆領導層結合歷史與現實,對中國與周邊關係的一次重新定位。
  其實,觀察習近平在出訪周邊國家時的一些言行,無不體現著他對“親、誠、恵、容”四字理念的踐行。
  從為鄰居捧場,專程赴俄參加冬奧會開幕式,到“走親戚式”專程到訪韓國和蒙古國,習近平的周邊路線無不凸顯鄰裡之親;從提出“一帶一路”戰略到倡導“亞洲新安全觀”,中國一再釋放以誠相待、承諾必踐的周邊外交誠意;從與周邊國家簽署諸多合作協議,到歡迎周邊國家“搭便車”,與周邊互惠共贏始終被習近平強調;從訪俄期間提出的“鞋子論”,到倡導中印做地區和平的穩定雙錨,與周邊包容發展亦是習近平的周邊外交理念之一。
  “一帶一路”串聯周邊 實現發展戰略對接
  其實,習近平針對中國周邊外交提出的“親、誠、惠、容”理念,有著更為具體的戰略支撐。
  去年9月,習近平在訪問哈薩克斯坦期間,提出用創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以點帶面,從線到片,逐步形成區域大合作。一個月之後,他在訪問印度尼西亞時,又提出發展好海洋合作伙伴關係,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這兩大倡議被合稱為“一帶一路”,在此後舉辦的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這兩大戰略均被強調。在去年11月召開的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上,“一帶一路”寫入全會決定,成為國家戰略,有學者將此稱為中國深化改革開放和推進周邊外交的“大手筆”。
  縱觀世界版圖,“一帶一路”沿線大多是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總人口約44億,經濟總量約21萬億美元,分別約占全球的63%和29%。習近平提出的“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無疑是從中亞、南亞兩個方向上串起中國與周邊利益的紐帶。
  在中國南亞學會會長孫士海看來,在亞洲這樣一個複雜的地區推進區域一體化並不容易。各個國家國情不同,發展程度不同,宗教信仰不同,背後還有複雜的各種勢力支持,但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促進繁榮的大目標一致。“一帶一路”的落實,是要把中國的發展與各國的戰略需求對接。
  今年9月,習近平再度赴中亞,出席上海合作組織峰會並訪問塔吉克斯坦,此後他還依次訪問了馬爾代夫、斯裡蘭卡、印度。在提出“一帶一路”一年後,他親自前往各相關國家“路演”,推進“一帶一路”合作,並得到到訪國家積極響應。
  “這是中國在周邊的頂層設計。”在此次訪問中,習近平這樣表述“一帶一路”在中國周邊外交戰略中的定位。
  “用新的合作思路重新串聯起古代的兩條絲綢之路,可以讓周邊國家感受到他們自古就與中國存在的息息相關的合作聯繫。‘一帶一路’實際上是從具體戰略層面做實‘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蘇浩說,作為周邊外交的頂層設計,“一帶一路”正成為中國外交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的新聯繫點。(完)
  (2014-10-10 00:21:15)
  【延伸閱讀】習近平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講話引文典出何處
  新華網北京10月9日電 據新華社“新華視點”微信報道,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上做了重要的講話,講話中多處引用古語古訓。這些古文凝聚著中華民族先賢的智慧,背後的典故、出處皆大有文章。
  1.“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典出】:毛澤東《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
  【原文】 :對於人,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對於敵,擊潰其中十個師不如殲滅其中一個師。
  【釋義】 :傷害一個人,與其動他十個指頭,不如集中打斷他一個指頭;與其泛泛地打一些消耗戰、拉鋸戰,不如狠狠地打一個殲滅戰,這樣吃掉一個敵人就少一個敵人。
  2.“取法於上,僅得為中;取法於中,故為其下。”
  【典出】:(唐)李世民《帝範·崇文第十二》
  【原文】:“取法於上,僅得為中;取法於中,故為其下。自非上德,不可效焉。”
  【釋義】:以上等作為準則來效法,只能得到中等的效果;以中等作為準則來效法,因此只能得到下等的效果。
  3.“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典出】:(漢)王充《論衡》
  【原文】:“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經誤者在諸子。”
  【釋義】:知道房屋漏雨的人在房屋下,知道政治有過失的人在民間,知道經書有錯誤的人在諸子。
  4.“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
  【典出】:《老子》
  【原文】:“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釋義】:做事,要在尚未發生以前就著手;治理國政,要在禍亂沒有產生以前,就早做準備。
  5.“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典出】:(唐)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原文】:“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
  【釋義】:我聽說想要樹木生長,一定要穩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遠,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國家安定,一定要厚積道德仁義。
  6.“觀於明鏡,則瑕疵不滯於軀;聽於直言,則過行不累乎身。”
  【典出】:(漢末魏初)王粲《仿連珠》
  【原文】:“臣聞觀於明鏡,則疵瑕不滯於軀;聽於直言,則過行不累乎身。”
  【釋義】:經常用明鏡照照自己,那麼污垢就不會存留在身上;能聽取直率的批評,就可以擺脫錯誤行為的牽累。
  7.“奢靡之始,危亡之漸。”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典出】:(宋)歐陽修 《新唐書·宋祁列傳第三十》
  【原文】:“雕琢害力農,纂繡傷女工,奢靡之始,危亡之漸也。”
  【釋義】:雕琢和纂繡之事雖小,卻會勞民傷財,奢侈糜爛的開始就是國家危亡的徵兆。
  8.“不矜細行,終累大德。”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典出】:《尚書·旅獒》
  【原文】:“不矜細行,終累大德;為山九仞,功虧一簣。”
  【釋義】:不顧惜小節方面的修養,到頭來會傷害大節,釀成終生的遺憾。堆九仞高的山,只缺一筐土而不能完成。
  9.“道私者亂,道法者治。”
  【典出】:戰國《韓非子·詭使》
  【原文】:故《本言》曰:“所以治者,法也;所以亂者,私也。法立,則莫得為私矣。”故曰:道私者亂,道法者治。
  【釋義】:所以《本言》說:“國家安定靠的是法,國家混亂根子在私。法立起來的話,就沒有人再行私了。”所以說:傾向於私行的,社會必然混亂;傾向於法的,社會一定大治。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2014-10-09 10:30:09)
  【延伸閱讀】盤點習近平外交理念:以“中國智慧”處理國際關係
  中新網北京10月9日電 題:盤點習近平外交理念:以“中國智慧”處理國際關係
  記者 馬學玲
  從去年暖春,到眼下金秋,一年半的時間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先後10次邁出國門,對近30個國家和地區展開訪問。中國外交頻頻落子世界的同時,習近平提出的諸多外交理念亦受到關註。
  從“亞洲新安全觀”到“核安全觀”,從“中國版文明觀”到“正確義利觀”,從“真、實、親、誠”的對非主張,到“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再到“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中美新型大國關係……中國發聲,世界傾聽。
  分析指,習近平主張的這些中國觀點,旨在以“中國智慧”處理當代國際關係,以“中國方案”破解全球治理難題,料將對促進人類文明和諧、推動世界和平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從“亞洲新安全觀”到“核安全觀”
  
  突顯極富前瞻性和建設性的議程設置能力
  “要跟上時代前進步伐,就不能身體已進入21世紀,而腦袋還停留在冷戰思維、零和博弈的舊時代。”為此,習近平今年5月在上海舉行的亞信峰會上提出中國主張的亞洲新安全觀。
  他說,“應該積極倡導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亞洲安全觀,創新安全理念,搭建地區安全和合作新架構,努力走出一條共建、共享、共贏的亞洲安全之路。”
  “不同於西方冷戰時期的舊安全觀,也不同於美國‘重返亞太’的著眼,這種安全是互利雙贏或合作多贏的安全,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亞太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前駐越南大使齊建國說。
  除了區域安全,習近平還關註領域安全。今年3月,在荷蘭海牙舉行的第三屆核安全峰會上,習近平首次提出中國的核安全觀,強調發展和安全並重、權利和義務並重、自主和協作並重、治標和治本並重。
  有評論指出,習近平提出世界上第一個核安全觀,不僅在國際矚目下展現了一個負責任大國的擔當,更突顯了現代中國極富前瞻性和建設性的“議程設置能力”。
  中國外交部軍控司司長王群則表示,這是中國夢在國際安全領域的體現,也是中國參與國際安全事務、特別是核領域全球治理的根本出發點。
  “中國版文明觀”主張交流互鑒
  
  “醒獅”為世界和平發展帶來強大正能量
  今年3月,結束第三屆核安全峰會後,習近平此行造訪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作為該組織成立近70年以來迎來的首位中國元首,習近平首次詳述“中國版文明觀”,提出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主張。
  習近平在演講中指出,文明是多彩的,人類文明因多樣才有交流互鑒的價值;文明是平等的,人類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鑒的前提;文明是包容的,人類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鑒的動力。
  習近平說,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麼“文明衝突”,就可以實現文明和諧。這就是中國人常說的:“蘿蔔青菜,各有所愛。”
  受訪專家認為,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在文化、文明層面發出聲音正當其時。
  “中國貢獻給世界的不應當僅僅是各種商品,而應該更多體現我們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事實上,中國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也使得我們具備這樣的條件。”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歐洲研究部主任崔洪建說。
  崔洪建指出,中國的成功意味著文明應該而且可以多樣性,而中國文明觀在政治方面表達的就是發展道路和模式的多樣性。
  有文章認為,中國這隻睡醒了的善良的獅子,作為全球不容忽視的力量,正在並將繼續為世界的和平發展帶來強大的正能量。
   “正確義利觀”別於西方倡導理念
  
  料將深遠影響中國同發展中國家關係
  “‘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在國際合作中,我們要註重利,更要註重義。”今年7月,在韓國國立首爾大學的演講中,習近平強調要在國際關係中踐行正確義利觀。
  正確義利觀是習近平去年3月訪問非洲時提出的,此後在多個場合有所論述。去年10月召開的新中國首次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上,他強調,要“堅持正確義利觀,有原則、講情誼、講道義,多向發展中國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座談會上,習近平還提出了“親、誠、惠、容”的四字周邊外交理念。去年3月,他同樣用4個字“真、實、親、誠”闡述對非關係。
  “在需要的時候,我們還要重義讓利,甚至舍利取義。”在中國外交部長王毅看來,正確義利觀已成中國外交的一面旗幟,必將對中國與非洲、與發展中國家的關係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院長金燦榮認為,中國“義利觀”與西方倡導理念的不同之處在於,中國在與某國合作時,非常尊重別國的核心利益,不會幹涉別國內政,而西方經常打著道義和人權的旗幟,與他國合作時附加政治條件。
  在吉林大學公共外交學院院長劉德斌看來,中國領導人就外交戰略思想舉起“義”的旗幟,是對“支援”“援助”等外交思想的升華,“我們不想改造世界,也不想樹敵,更願意在‘義利觀’思想指導下與任何一國展開合作。”
   首次釐清“中美新型大國關係”內涵
  
  力避中美掉入“修昔底德陷阱”
  除了上述著眼於多邊、周邊、發展中國家的外交理念,在處理大國關係方面,習近平力主的新型大國關係亦持續受到外界關註。
  事實上,中國官方在上世紀90年代就已提出新型大國關係這一概念。2010年5月,時任國務委員戴秉國提出,中美應“開創全球化時代不同社會制度、文化傳統和發展階段的國家相互尊重、和諧相處、合作共贏的新型大國關係”。此後2012年2月,時任國家副主席習近平訪美時提出,努力把兩國合作伙伴關係塑造成21世紀的新型大國關係。
  去年6月,習近平對美國進行工作訪問,與奧巴馬達成一致,雙方同意共同努力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係。習近平首次具體闡述:中美新型大國關係的內涵是“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
  此後,習近平在多個場合論及中美新型大國關係。其中今年6月,在第六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第五輪中美人文交流高層磋商聯合開幕式上,他發表題為《努力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係》的致辭。在這篇近2800字的講話中,習近平9次提到新型大國關係,顯示對這一外交思想的重視。
  觀察人士指出,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最大的發達國家,中美如何相處,避免掉入“修昔底德陷阱”,不僅關乎雙邊,更關乎全人類。傳統新興大國和守成大國猜疑、對抗、衝突的關係模式顯然不適合中美,走出一條新型大國關係之路是中美兩國的必然選擇。
  不久後的11月,奧巴馬將訪問中國,屆時,中美兩國元首如何就進一步推動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係進行溝通,值得期待。(完)
  (2014-10-09 00:07:18)
  【延伸閱讀】新華社評論員:善始善終 善作善成——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重要講話之一
  善始善終 善作善成
  ——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重要講話之一
  新華網北京10月8日電(新華社評論員)路線關乎黨的生命,關係事業興衰。在團結帶領全國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新徵程,怎樣做到始終踐行而不偏離群眾路線這條人民政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為人民掌好權、執好政,是無可迴避的現實考驗,也是必須擔當的歷史使命,決定著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影響著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
  正因此,黨的十八大作出在全黨開展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戰略決策。一年多來,全黨上下以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精神,對準“四風”查擺問題,知行合一整改問題,作風為之一改,精神為之一振,活動達到了預期目的,“為我們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鬥爭作了思想上組織上作風上的重要準備,其重大意義必將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顯現出來。”習近平總書記在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上的講話,深刻揭示出活動的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深刻總結了活動取得的豐碩成果和成功經驗,並對鞏固和拓展活動成果、加強黨的作風建設、全面推進從嚴治黨進行了具體部署。認真學習、深刻領會、深入貫徹總書記重要講話,推動黨的建設再上新臺階,是擺在全黨面前一項重要而緊迫的政治任務。
  態度決定狀態,狀態決定成敗。從強化群眾觀點的思想洗禮、精神補“鈣”,到對“四風”積弊的深度排查、檢修掃除;從恢複發揚批評和自我批評優良傳統、嚴肅黨內政治生活,到更加完善作風建設的制度體系,再到有效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有效突破影響群眾切身利益的癥結難點,教育實踐活動自始至終扭住思想教育和行為實踐這兩個關鍵點,既正本清源、固本培元,又立行立改、務求實效,通過提高認識促進行為整改,依靠行為約束推動認識深化,不僅觸及思想觀念的“總開關”,更把改變作風、振奮精神的變化落實到為民服務、為民辦事的實事、好事中,使人民群眾切身感受到改作風帶來的變化和實惠,更讓全體黨員幹部深刻認識到“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
  教育實踐活動善始善終、善作善成,體現了我們黨在自身建設問題上不迴避問題矛盾、不懼怕亮短揭醜的政治自信和政治自覺。千里之堤潰於蟻穴,萬年基業毀於懈怠。歷史鏡鑒警示我們,黨風政風不是簡單的形象問題,執政黨作風好壞直接關係著政權穩固和社稷安危。“邦之興,由得人也;邦之亡,由失人也。”對於一個長期執政的政黨,作風過硬就能贏得民心、夯實根基,作風鬆懈則會喪失民心、動搖根基。站穩群眾立場,走好群眾路線,在群眾面前把“四風”積弊深挖出來,擺上臺面,不搞諱疾忌醫,主動求醫問藥,接受批評,認真整改,就能病去一身輕,在直面病竈、祛除頑疾的過程中顯本色、樹信心,贏得人民群眾更加堅定的擁護和信賴。
  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歷史使命越光榮,奮鬥目標越宏偉,執政環境越複雜,越需要黨煉就百毒不侵的金剛鐵骨,越需要鞏固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地位。教育實踐活動使黨在群眾中的威信和形象進一步樹立,黨心民心進一步凝聚,形成了推動改革發展的強大正能量。鍛造更加堅強的領導核心,匯聚億萬人民同心築夢的磅礴力量,這是歷史賦予中國共產黨人的光榮使命,也是人民群眾寄予人民政黨的深切期待。
  風清則氣正,氣正則心齊,心齊則事成。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階段,夯實執政根基,強化作風保障,凝聚圓夢力量,沿著在歷史中產生、從勝利中走來的群眾路線,黨帶領人民必將成就偉大夢想,邁向更加美好明天。
  (2014-10-08 22:38:21)  (原標題:蔡名照:習近平新書為世界提供瞭解中國機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t27htklo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